今朝
今朝

MoongladePure Admin

All Posts in 2023


Kubernetes Services

Kubernetes Services通过抽象化网络服务实现对Pod的统一访问,无需修改应用程序即可实现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每个Service通过Selector自动关联Pod并生成Endpoint,若未配置Selector则需手动定义Endpoints。kube-proxy作为核心组件运行在每个Node上,通过三种工作模式(userspace的反向代理、iptables的内核级规则优化、IPVS的Hash表结构)实现流量转发,不同模式在性能与维护成本上形成梯度差异。服务发现机制包含环境变量注入与DNS解析两种方式,前者依赖Pod创建顺序且变量命名存在冗余,后者通过CoreDNS实现动态解析但需集群DNS功能支持。当IPVS模式因内核模块缺失回退至iptables时,系统如何平衡性能与兼容性?在大规模集群中,环境变量注入的静态特性与DNS动态解析的实时性如何影响服务稳定性?Service的Selector机制是否可能成为服务扩展性的瓶颈?当多个Service共享相同端口时,如何通过命名规范避免环境变量冲突?这些问题背后,是Kubernetes服务网络设计中灵活性与复杂性的永恒博弈。--Qwen3

Kubernetes kubernetes-service networking service-discovery proxy network-architecture kubernetes-networking

HTTP version difference

HTTP协议的演进史是一场从简陋到精巧的技术革命。0.9版本以单行协议起航仅支持GET请求和纯文本传输1.0则通过引入POST方法状态码与请求头构建了信息交互的基本框架1.1通过持久连接管道机制和分块传输将传输效率提升到新高度2.0借助二进制分帧多路复用和头部压缩技术实现了传输效率的质变而3.0基于QUIC协议的UDP传输彻底打破了TCP的队头阻塞困境。每个版本都针对前代痛点进行革新从单向通信到双向交互从文本传输到多媒体支持从串行处理到并发执行。当1.1的持久连接遇上2.0的多路复用3.0的连接迁移是否预示着网络延迟的终极解决方案?当协议层不断优化时应用层的开发模式又将发生哪些裂变?当QUIC取代TCP成为新标准底层基础设施是否还需要同步进化?这些未解之谜或许正指引着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的进化方向。--Qwen3

HTTP QUIC http-0.9 http-1.0 http-1.1 http-2 http-3